和一個老朋友約吃中飯,彼此交流分享一下近況。這位老友我認識多年,雖然不是那種常常碰面聯繫的朋友,但久久聊一次天,總是能給我許多觸動和啟發。
他告訴我,在我們這個年紀,大多數人都有同樣的焦慮。
環境變動劇烈,戰後嬰兒潮世代開始享有的爽日子不再了。天涯不再若比鄰,我們某種程度上都是全球化的受益者,用低廉的價格就可以買到最棒的產品。但在今日去全球化的浪潮下,各國紛紛築起壁壘,這種好日子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劇烈通膨和延長的壽命,也讓傳統三階段的人生規劃,早早退休享受退休生活成為一種都市傳說。
公司再也不是可以依靠的對象。緊縮、裁員一個接一個,以往人人稱羨的好公司,慢慢地都跌落神壇。
怎麼辦?答案很可能是建立個人品牌,讓自己漸漸能夠有能力,即使脫離公司、平台仍然能夠生存,甚至更為茁壯。
用說的永遠比較簡單,該如何做呢?其實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能看準趨勢,找到適合自己努力累積的賽道,別做溫水裡煮的青蛙。
我們聊了聊對於世界趨勢的看法,有哪些機會是很確定會持續成長,值得長期投入的。雖然我們都不是趨勢大師,但這些觀察我想還是值得記錄下來,時時提醒自己。
- 東南亞的機會。在中、美逐漸脫鉤的大背景下,東南亞早就成為眾人目光的焦點。其實就算沒有這個大背景,東南亞的人口組成和經濟成長動能,也是非常引人注目。過去曾經在台灣、大陸發生過的高速成長,很有可能在東南亞重新發生一遍。老友他其實現在的公司就有這樣的機會,他也打算把握住機會。曾經外派東南亞的我,對這塊機會是絕對不陌生的,但在這段對話發生之前,我居然壓根忽略掉了,沒把它放進我的可能藍圖裡。只能說,或許我已經慢慢變成青蛙了。
- 熟齡商機。這也是一個確定會發生的慢變量。當然,熟齡商機只是一個大帽子,每個人詮釋的角度不同,看見的機會也不同。有的人看到的是營養、保健食品的商機;有的人看到的是健身、運動的商機;有的人看到的是二度就業的職涯教練、咨詢的商機。不管什麼,或許每個人都可以從自己的專業出發,思考看看有什麼商機是可以去把握的。
- ESG。這個趨勢是我提出的,不過老友認為他持保留態度,因為這個東西太「左」了。他跟我分享,國外事實上已經有一些Anti-ESG的潮流出現。不過我想這幾年ESG就是一個人人都朗朗上口,但真正了解的人其實不多的玩意兒。在這個情況下,會有一些逆反的聲音出現也是正常。跟熟齡商機一樣,ESG也是一個大帽子,而且很可能是一頂更大、更模糊的帽子。當潮水退去,只「談」ESG的聲音漸漸消失,被掏洗過的剩下來的「真 ESG」,說不定才是開始起飛的時候。
老友這兩年在臉書上十分活躍,不吝於分享自己的想法和觀察,持續地累積慢慢給他帶來相當的影響力,整個人氣場也強大了起來。和他的對話總是能夠刺激我許多新的想法。以上的看法其實很滿符合我的價值觀,只是我過去未必想得這麼清楚。
他也提醒了最近較為低潮的我,如果人終究得脫離公司自立,那麼下一份工作無論是好工作還是壞工作,都只是脫離公司的旅程中的過度,其實不必過於焦慮。
說的好。
最近在讀的一本書《第一次工作就該懂,人生是永遠的測試版 The Start-up of You》裡頭引用了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微型信貸先驅尤努斯的一段話;
人人都是創業家。當人類還在洞穴生活時,我們都是自營業主,自己覓食、自給自足,那是人類歷史的開始。隨著文明來臨,我們壓抑了這項能力,成為「勞工」,因為他們在我們身上貼了「你是勞工」的標籤。於是,我們忘記自己是創業家。
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