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IX》計畫再出擊!為什麼這個故事有問題?
臺灣近三十年真實案件改編。
七個想要寫小說、舞臺劇、漫畫、遊戲腳本的作者,七個誰是凶手的寫作難題。
===以上文字摘自讀墨===
幾年前讀到《FIX》,對我來說是一個很震撼的體驗。
我當然知道死刑有爭議,也知道存在著各種冤案錯判,但我其實並不知道該拿這樣的狀況怎麼辦。
當然啦,《FIX》並不是一本要告訴大家怎麼辦的小說。它把一個個真實存在的冤案,視為「寫壞的推理小說」,隔著點距離,讓大家能夠放下情緒,純粹看看究竟哪裡可以出問題。
透過這樣的閱讀,大概很少有人能夠不承認,的確哪裡都有可能出問題。
阿鬼更是一個讓人印象深刻的角色。與其說他是個角色,不如說阿鬼是一個貫穿全書的謎題,折射到真實世界,阿鬼可以代表一種力量,一種我們會很希望存在的力量。
在後記中作者臥斧說到,他原本並沒有想過會替《FIX》寫續集。這當然不是因為缺乏題材,值得討論的冤案實例很多,一點都不缺。
我想重點還是在於,探討冤案還可以有其他寫作手法,臥斧不想重複《FIX》的架構,他想讓阿鬼功成身退。
沒有阿鬼?那怎麼行!好在總編輯莊瑞琳也捨不得阿鬼,所以我們才有機會讀到《FIX 2》。
在《FIX 2》裡,阿鬼仍然在全書如影隨形,不過「這個」阿鬼似乎有點不太一樣,從原本揪出故事問題的人,某種程度上變成了,呃,製造故事問題的人?
同樣用阿鬼,臥斧還是玩出了新花樣。
《FIX 2》中的阿鬼不再是那個揪出問題的人,書中這七個短篇故事的問題,反而由各自不同的人點出來。我很喜歡這樣的設計,我們不該期待一個天縱英明的阿鬼替我們擦亮雙眼,但我們可以期許自己,自己的眼睛自己擦。阿鬼從一個變成七個,我覺得很棒。
當然啦,讀這個故事大可不必想這麼多,搞得好像很沉重。完全可以從另一個輕鬆一點的角度,只把這個小說當故事來讀。
七個故事,七個寫壞的故事,到底壞在哪?要怎麼改才能變回一個好故事?
身為一個創作者,我很難克制自己不從這個角度去讀故事,我也發覺我從這個過程中學到很多。
《FIX 2》比起《FIX》,或許震撼沒那麼強,懸疑感也沒那麼重,畢竟我們已經知道指涉的對象是真實世界的冤案,阿鬼的身分也早已經揭露。
但是,我卻發覺《FIX 2》的閱讀體驗是更特別的。我不只讀故事,不只想搞清楚故事該怎麼修改,我還迫不及待翻到書末想知道,那些在真實世界中對應的案子,究竟有沒有被改好了?
是一個非常值得玩味的作品,推薦給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