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啟後的林佛兒獎作品集 –《來自失樂園》 by 衍波、林詩七、軸見康介、飛樑、Sadar、金柏夫

by 不藍燈

台灣最早且最具指標性的推理文學獎──第五屆林佛兒獎,重新啟動!

強調推理性、在地性、社會性、可讀性。

===以上文字摘自===

很久很久以前(1987),對台灣推理文學貢獻厥偉的林佛兒先生創辦了首屆「林佛兒推理小說獎」,最主要的目的是為了鼓勵更多同好投入推理文學的創作領域,之後又一連辦了三屆(共四屆),可惜之後停辦。

1987年,那個時候我應該已經開始閱讀福爾摩斯和亞森羅蘋了,但我對推理文學的認知也就僅止於此,更別提對台灣的犯罪推理文學有任何認識。

不過我認得出來,四屆的首獎得主或是入圍作家,無論是思婷、余心樂、葉桑……等前輩,都是對台灣推理文壇影響深遠的大名字。

感謝「灣犯罪作家聯會」的努力,讓這個影響力巨大的文學獎,更名為「林佛兒獎」後,能夠延續下去,繼續發揮其影響力。

30幾年過去,台灣的犯罪推理小說發展自然和當年很不一樣了,但是這種發掘與提攜新的創作者的文學獎,仍然是我們熱烈期待的。

《來自失樂園》是復辦後的第五屆作品集,一共收錄六篇短篇作品,各有各的精彩。

六篇的作者對我來說都很陌生,我不確定是否皆為新投入的創作者,看到這麼多人投入創作,實在是很開心。

以下我會簡短地針對六篇作品說說我的心得和看法,甚至也會大著膽子稍微提到一些我的建議,純粹個人意見,與同好交流。

〈來自失樂園〉

這篇結合了密碼解謎和台北的捷運路線,是很有意思的嘗試。

在密碼的部分,大量對古今中外書籍的了解是解謎的必要知識,即使是有Google協助的現在,這仍然是非常困難的謎題設計,非常少見。

故事中設計謎題的幕後主使者自然得是個博覽群書的文青,協助警方辦案的書店老闆也是個文青。我運用我的推理能力,合理地推測作者衍波應該更是個大文青。

而結合台北捷運路線這個部分,更是神來一筆。我們看了太多基於外國鐵路路線或時刻表的作品,終於我們的捷運也可以發生神秘殺人事件啦。(得意貌)

在閱讀過程中,我曾嘗試跟著一起解開謎題,不過因為我不是大文青,所以難度實在太高了。這當然意味著我讀書不夠,但或許也側面說明;這個作品的解謎太困難、過程太快,讀者來不及(或根本沒能力)參與。

這是個問題嗎?或許是,或許不是。不過這個作品還有一個點我認為可以寫得更好,那就是關於角色。

也許是太過聚焦於謎題,這個作品的角色對我而言都有點面目模糊,無論是幕後主使、受害者、警察和偵探。

當然,短篇小說受限於篇幅,最困難的就是經營人物,這非常考驗創作者的功力。或許進一步限縮登場人數,把無謂的枝蔓刪除,集中筆墨在特定角色,可以某種程度改善。

最後再提一點小想法。這個作品提到了一個這兩年很火熱的新科技。不過它存在的意義在作品中似乎有機會可以呈現的更好,畢竟目前的寫法,我感覺不需要什麼新科技,傳統的網路論壇就可以達成類似的目的。

我的想法是,其實可以設計一些場景片段,讓相關人等利用這項新科技互動,但不明說場景發生在哪,參與者是誰,反正化名都是現成的。敘述時特別強調「動作」,給讀者一個這些發生在現實世界的假象。這種誤導性應該可以多增加一些真相揭露時的意外感,同時也可透過這些篇幅去形塑人物。

〈命運之聲〉

這篇作品巧妙地將古典音樂的知識和行業生態,融入到故事中。

這種專業知識密度很高的作品,很容易寫不好。要是寫的太深入、太難的話,可能會流於生硬,硬塞一堆東西給讀者,但讀者其實不在乎。但若是寫得過於簡單,又會流於淺薄。

這個作品我認為拿捏得滿好,讓讀者(例如我這種古典音樂門外漢)看得懂,覺得有趣,但又不失專業性,和故事及角色有很好的結合,實在不容易。

真要挑毛病的話,我認為古典音樂的專業知識和「破案關鍵」的融合還可以更好。

具體來說,主角在看到鋼琴的時候,感覺到了違和感,這也成為後來破案的關鍵。但是,一般讀者是沒有機會感受到這裡的不自然之處,要是作者事先埋些伏筆,若有似無的提醒讀者,這樣的效果也許會更好。

(不過這裡我其實更不理解的是搬運的目的,或許我沒看懂)

堅守專業、直言不諱的樂評會惹來麻煩,甚至引來殺機。讀完之後我抖了一下,以後寫書評要更小心一點。

〈踏繪〉

真是一篇傑作。

從一開頭就充滿了張力,怪怪的主角、迷幻藥、綁架電話和主角的內心自白,讀者的注意力完全被作品牽著走。

待核心謎團揭露之後,懸疑的程度又更上了一個台階,讓人欲罷不能。

關於篇名「踏繪」的典故,放在這個故事的脈絡裡,我只能說完美扣緊主題,而且非常微妙地反映了角色的心境。實在是很傑出的設計。

講到角色,這個故事對角色的刻畫非常立體飽滿,做出非常之事的人必有非常理由,懷抱著非常的心情。這個部分作者有充分說服到我。

只可惜有這樣待遇的僅限於主角,其他角色就相對比較薄弱(儘管他們可能也做了非常之事),不過這在短篇小說裡,真的非常困難面面俱到。

真要雞蛋裡挑骨頭的話,我對結局比較不滿意。作者設計了一個類似開放式的結局,這個設計別具匠心,但我感覺讀者閱讀這類作品或許並不歡迎這樣的結局。

倒不是說一定要「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麼迂腐,但閱讀犯罪推理小說,更大的重點就在於從「謎團」到「解決」的過程。

如果沒有一個確定性的結局,總覺得這個「解決」沒有完成,不太過癮。

〈來者〉

這是一個中規中矩的作品,開頭就以一個兇案作為核心謎團,警察二人組逐步尋找線索,推理過程一步一步,各個線索有伏筆有收線,人物的互動和對白也非常自然,很有在地感,這是很大的優點。

不過,這篇的缺點也顯而易見,那就是太過理所當然,作者等於演示了一個教科書等級的偵探推理故事,該有的都有,照表操課,但卻缺乏起伏和意外,對讀者的吸引力不夠。

難道這種平實的寫法就沒辦法受到讀者青睞嗎?當然未必。我自己覺得平實的筆法其實是很有魅力的,特別是在角色塑造成功的前提下,但若是短篇小說沒有太多經營角色的空間,或許需要一個高概念的東西去提供故事張力。

我自己猜啦,作者飛樑應該對「那個職業」很熟悉,而這個作品的核心詭計和破案關鍵也和「那個職業」有關,很可能整篇故事都是以「那個職業」為起點長出來的。這沒有不好,不過在短篇小說裡,或許容易流於過分平實而缺乏驚喜。

再聊聊針對情節設計一些細節的我的想法。

故事中女偵探的設計是否必要?我認為在短篇小說的篇幅有限前提下,登場角色都應該是絕對必要的,這種必要性或許是在劇情推動上,也或許是在角色塑造上,這樣才能把筆墨集中。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女偵探的登場其實沒有必要,她的戲分和推理完全可以讓警探二人組來瓜分掉。不過我猜或許作者這樣寫,是打算系列化這個作品,那當然是另一種考量了。

另外,真兇的閃回記憶片段在這個作品中的呈現方式比較朦朧迷離,比較文藝腔一點,和整部作品的平實寫法略嫌格格不入,當然這可能和真凶當時的身體狀況有關,不過這其實也是作者的選擇。

我的想法是,其實可以讓這些片段同樣以平實寫法呈現,但是加強「誤導性」的部分,例如強化一些數個角色共性的關鍵字,如欠債…等等。讀者不知道這些片段是誰的內心,誤導性的文字可以提供猜測空間,營造真相的意外感,又能夠讓讀者對真凶更加同理,這種「摸蜊仔兼洗褲」的技巧我想對短篇小說特別重要。

〈諸神之舟—夢之死〉

作者的文筆非常成熟老練,情節設計也有可觀之處,是個非常精彩好看的作品。

這個故事發生在架空世界裡,「現人神」、「宗教局」等等設定都非常有意思,在閱讀過程中我也不斷在猜想,這些設定是否有什麼寓意?

架空世界的小說很吃設定,設定有趣,故事就成功了一半。

但是,我覺得太過複雜的世界觀,並不見得適合短篇犯罪推理故事。因為作者得在短短的篇幅裡,將世界觀設定講清楚、角色刻畫飽滿、說一個有頭有尾的精采故事。這非常不容易。

以這個作品來說,我認為作者已經處理得很好了,但讀完之後,我還是感覺,這個作品製造的疑惑比解決的疑惑還多。或許處理成短篇連作的其中一篇會是更好的方式。

搞不好作者已經這麼做啦。

〈聽神明的話〉

這是本屆文學獎作品集中,台灣味道最濃的一個故事。

宮廟是台灣獨有的文化,它和台灣社會千絲萬縷、盤根錯節的關係,可以是很多好故事的土壤。

作者最聰明的一點,在於設計了一個「外地人」作為主角,讓讀者可以跟著他的外部視角,去重新看看我們習焉不查的在地日常。

只是很可惜,這樣的角色設計卻在執行上不夠貫徹。故事初期比較讀得出來這種趣味,但後半就比較看不見。我自己覺得,或許是在角色塑造上出了問題。

這個作品其實有魅力的角色不少;廟公、主委甚至局長,我認為都塑造得不錯。但很可惜的,反而是主角成了面目模糊的角色,特別是故事的後半,前半的衝突和特色消失不見了。

舉例來說,開頭的冥婚和「失蹤少女」案件其實很有意思,但後續變得有點虎頭蛇尾。沒錯,故事的主軸和重心已經轉移到更大的格局,但至少幾句話簡單交代都好,畢竟小說的出發點是人,犯罪小說不應該弱化對受害者的關懷,否則正義的實踐就會變得輕飄飄的。

六個故事,六個作者,都非常有才華而且潛力無窮。好幾個故事都有系列化的潛力,希望他們可以繼續創作,期待看到他們未來的作品。

也希望他們別介意我的大放厥詞啦。

另外,我也發現第六屆的林佛兒獎決選作品名單已經出爐,期待作品集很快能夠出版。

Related Articles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