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文章是我參加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主辦的「氣候變遷因應管理師」的國際證照培訓班的課程筆記。
這個培訓課程一共90小時,12週整天的課程,結訓後通過考試,即可取得證照。
模組三
3-1 國際淨零新興科技之發展機會與挑戰 by 彭裕民
3-2 深度減碳與負碳科技—原理與趨勢 by 蔣本基
3-3 深度減碳與負碳科技—研發與案例 by 萬皓鵬
3-4 低碳與零碳能源科技—發展與趨勢 by 林大惠
3-5 低碳電力與零碳電力科技—研發與案例 by 楊明偉
這篇心得筆記是3-3。
講師:萬皓鵬
講師萬皓鵬是工研院綠能所副所長,口才滿好的,可以講得很清楚,但重點是內容其實不多,台灣在這些領域的發展真的不夠快。
內容筆記
前言部分都差不多,就不贅述了。這篇學習心得主要是從台灣的研發現況出發,包含新能源、儲能還有負碳科技,比前一篇宏觀一些。
臺灣新及再生能源與儲能技術研發與產業應用
台灣再生能源的推動策略,主要可以分為五個考量方向;
- 技術成熟可行
- 成本效益導向
- 帶動產業發展
- 電價影響可接受
- 分期均衡發展
經過上面這些考量,台灣發展再生能源的主軸是;
- 太陽光電(包含屋頂型及地面型,2025目標是20GW)
- 風力發電(從陸域往離岸風電發展,2025目標是6.9GW)
- 地熱發電(淺層發電先行)
- 廢棄物/生質能(主力還是廢棄物生質能,也開始發展沼氣)
- 水力發電(鼓勵小水力發電)
- 海洋能發電(潛力10GW不小,目前分四階段發展)
未來高再生能源占比下能源供應挑戰與機會。
- 台灣進口能源比例很高,發展自產的再生能源地確有必要
- 但供電穩定性、電網韌性都是挑戰
也因此,發展儲能至關重要。
臺灣碳捕捉與負碳技術研發與產業應用
台灣CCUS的應用案例
- 台電的台中火力發電廠減碳技術園區
- 成大與台塑仁武廠的合作
- 台泥和平水泥廠
不過目前用化學吸收法,每年大約只能處理不到50噸,杯水車薪。
待釐清的問題
要提升電網的韌性,除了技術和成本,其實還有許多和社會溝通的問題。畢竟提升韌性的那些設施,多半是所謂的嫌惡設施,政府是否有更加進一步的方案去解決這個問題?
我的思考
台灣推動再生能源的五個策略考量,我自己感覺是,「帶動產業發展」這一項其實很微妙,它有的時候反而會造成其他策略考量的負面影響,例如因為要扶植本土公司而造成的成本上漲或是工期延長。不過帶動產業發展的確也該是台灣長期發展的考量點。我自己的想法是,不能什麼都要,再生能源的技術很多很廣,或許要更仔細挑選我們策略上得要「帶動產業發展」的技術,加大力度,其他的就別執著於重點,更加注重成本和建置的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