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淨零新興科技之發展機會與挑戰〉課程心得筆記

by 不藍燈

這篇文章是我參加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主辦的「氣候變遷因應管理師」的國際證照培訓班的課程筆記。

這個培訓課程一共90小時,12週整天的課程,結訓後通過考試,即可取得證照。

培訓課程一共分為六個模組

模組三

3-1 國際淨零新興科技之發展機會與挑戰 by 彭裕民

3-2 深度減碳與負碳科技—原理與趨勢 by 蔣本基

3-3 深度減碳與負碳科技—研發與案例 by 萬皓鵬

3-4 低碳與零碳能源科技—發展與趨 by 林大惠

3-5 低碳電力與零碳電力科技—研發與案例 by 楊明偉

這篇心得筆記是3-1。

講師:彭裕民

講師彭裕民老師,是工研院副院長,也是淨零永續策略辦公室主任,high level的講新興科技的發展機會應該是再適合不過的人選。

講課的內容包含了許多產業和公司的案例,也談了工研院如何帶動產業轉型。內容非常豐富,但要提煉框架做成筆記,難度不低。

內容筆記

這個筆記可能架構性不強,我會針對老師提到的案例中,我比較有感覺的,做一個簡單的紀錄。

全球碳關稅與貿易障礙

2030年的減碳目標,歐盟是減55%,美國是減30%。

歐盟:CBAM,目前是過渡期,預計2027年施行(細節仍在變化中)

美國:CCA(Clean Competition Act),清潔競爭法案,還在提案階段,預計2024年開始徵收碳稅(感覺應該來不及)

台灣是貿易佔比很高,碳關稅對我們影響可能很大。

另一個角度,台灣也是全球供應鏈的重要一環,知名國際大公司對供應鏈的要求也會影響台灣廠商甚巨。

知名國際大公司的永續承諾和做法

Apple — 2030年實現供應鏈及產品碳中和

Google — 2030年全面零碳能源

Samsung — 2025年行動裝置產品無塑包裝及廢棄物零掩埋

Microsoft — 2030年負碳排放、推動內部碳稅、設立氣候創新基金

Nike — 2030年採用低碳材料,供應鏈減排30%

BASF — 2030年以新技術替代化石燃料,減排60%(與1990相比)

Apple目標及做法

目標:2030年實現供應鏈及產品碳中和

做法:

  1. 水資源管理 — 減少淡水用量,改善水排放品質,以保護公共水資源
  2. 低碳設計 — 產品材料、製程和操作系統轉變為低碳替代方案
  3. 能源效率 — 減少公司設備和供應商工廠的能源消耗
  4. 循環材料 — 採用循環利用/可再生材料,提高材料利用效率、產品使用壽命和回收率
  5. 廢棄物零掩埋 — 所有廠辦、數據中心、零售店需達到零廢棄物
  6. 再生能源 — 100%再生能源供應廠辦設施電力,並帶領供應商轉用再生能源

Nike目標及做法

目標:2030年採用低碳材料,供應鏈減排30%,2050年淨零。

做法:

  1. 低碳材料 — 環境友好材料的使用增加到所有關鍵材料的 50%,減少 50 萬噸的溫室氣體排放
  2. 供應鏈脫碳 — 在全球業績成長的同時,需要透過可生能源、能源效率和替代燃料等解決方案,來舒緩主要供應商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曲線,並與 2020 年以前的排放水準保持一致
  3. 100%再生能源 — 透過100%可再生電力和車輛電氣化,藉此減少 70% 的溫室氣體排放

待釐清的問題

講的東西比較偏high level和案例,眼花撩亂之餘,其實想不到什麼問題待釐清。(也可以說每件事都淺嘗則止,不夠深入)

我的思考

整個模組三在談技術,好幾堂課的講師都來自工研院。上課過程我一直在思考,工研院在推動淨零上,可以扮演那些角色。

推動淨零可能會面臨許多的困難,我們得一一克服。

對我這個半途開始切進來學習的人,已經有太多的東西擺在眼前,但我卻還沒有足夠的認知和直覺去找到背後的關鍵。

換個方法說,我沒有辦法從第一性原理出發,辨識出要達到淨零的目標,哪些事情是必須得做的(忘記我們已經做過了什麼)。而這些事情,大多數我猜應該都有人在做,也很有進展。但有沒有什麼事情是目前還沒人做的?那,這些事情有哪些是適合工研院來做的?或甚至是只有工研院能做的?

進一步想,哪些是適合我來做的?或甚至是只有我能做的?

Related Articles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