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單純的冤案,隨著案情的進展,涉及的層級越來越高,面對越顯糾結的道德兩難,野風社的夥伴也出現了嫌隙。
為了正義,是否可以不擇手段?又或者,不擇手段本身,稱得上正義嗎?
在青春的最後歲月裡,他們參與了本應是大人才能玩的遊戲,是否還能保有理想、保有純真?還是不可避免的,他們也將成為自己討厭的大人?
這世界並不需要一個英雄,或是一個神,
需要的是更多的好人。
===以上文字摘自讀墨===
作者楓雨也是「台灣推理推廣部」的版主,熱心推廣台灣推理,非常值得敬佩。本身也是一位年輕的醫生作家,忙碌工作之餘創作不輟,實在不簡單。
他目前正在集資,推出《野風社三部曲》,有興趣的人可以參考支持。
這個故事的野心極大,想要觸及台灣社會許多大議題的各個面向,楓雨在作者後記中自承:
「這本小說改編了臺灣這幾年來的幾件指標性的社會大事,其中包含有后豐大橋墜橋案、大埔事件、三一八學運、監聽國會事件、誰摔死了李新,以此鋪排主角呂俊生的英雄旅程。」
不管讀者是否對上述台灣的社會大事有所了解,應該都可以感受到我所謂的;「野心極大」是什麼意思。
而楓雨所選擇的切入角度,則是從校園出發,學生社團「野風社」接受委託,想辦法透過各種手段扭轉冤案,給予受到冤屈的人希望。
這樣的設定不禁讓我想到,案件關係人該有多絕望,才會找學生社團來寄託希望、創造奇蹟。
關心的主題極其複雜和宏大,卻從校園裡青春、天真(有時甚至到了中二、無知的程度)的角度切入,這種反差讓我覺得很有趣。
社會運動的發起者、組織者,儘管許多出發點非常具有理想性,但走著走著常常面臨讓人唏噓的分歧,當初的熱血被失望取代。《沒有神的國度》把這無奈的過程描寫得非常細緻,我認為是故事是最大的亮點。
而這個故事的邏輯推理部分,我個人就有點不太滿足。雖說我不是什麼本格古典推理的腦粉,但我總感覺這個故事的前段表現了不俗的邏輯推演,但主角群卻在中段整個被運動的熱血沖昏腦袋,行事作風毫無邏輯可言,謀殺案現場在一般推理小說中幾乎是偵探第一要前往偵查的地方,而在這個故事居然到了幾乎最後才去偵查,然後丟給讀者一個翻轉,實在有點……嗯,不像推理小說。
不過瑕不掩玉,作者選擇把更多的筆墨留給社運的各個面向,或許這是正確的選擇。
該怎麼看待《沒有神的國度》這個作品呢?我自己讀完之後思考良久。
這些社會大事,各個都有許多值得深入探討之處,探究表象之下的社會矛盾,通常也不是太新的議題,而是存在已久,一直沒有好解方的老問題,大量的辯證都已存在,不同價值觀的碰撞也都各有各的道理、各有各的無奈。
一本小說,除了有機會讓本來不關心的人開始關心以外(別誤會,這件事本身就很有價值),還能做到什麼不一樣的事情?提供什麼樣的價值?
顯然的,小說和那些冷冰冰的論述不同,可以提醒關心、思考這些議題的讀者,別忘記了「人」。
要做到這樣的事,作者必須有所取捨,細細地用文字把「人」還給讀者們。
這個作品也的確做了取捨,雖然涉及的議題眾多,但如同作者楓雨所說,這個故事主要聚焦在主角呂俊生的英雄旅程。或是說,聚焦在社會運動中,「造神」和「毀神」的過程。
這個選擇的確有道理,我們這些年看過太多人被拱上神壇,繼而又跌落神壇,我們該怎麼看待這件事?
個人看法,這個主軸的選擇和楓雨青春的筆觸其實有點衝突。故事中的角色帶給讀者的感受,更接近的是熱血、激情、理想、衝勁這一類形容詞,甚至帶點失控的危險,和我想像中的神相距甚遠。
在我心中,一個「神」擁有的力量是讓人驚懼,不得不臣服的,他可能擁有絕對的力量,也可能老謀深算,讓人摸不清楚虛實,但卻總能達到目的。
總之對我而言,這些角色不管誰成了神又被毀,都少了點說服力。我其實期待更多,從「野風社」畢業學長姊的視角來看待這些事件,這些學長姊是怎麼思考當年的自己,他們變成「討厭的大人」了嗎?不管有還是沒有,這樣心境的轉折我認為會很有趣。
期待野風社系列後續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