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瓦第密信》 by Nakao Eki Pacidal(那瓜)

by 不藍燈

一篇簡潔論文,出自無聞作者,載於冷門期刊,卻驚動歐洲古董樂器黑市。樂器獵人遠從花都與水鄉逐來台島,只為一探大作曲家韋瓦第小提琴下落。

三百年前在北京,一名耶穌會神父違抗上級命令,拒絕進獻一把小提琴以換取覲見康熙皇帝的機會。那或許就是韋瓦第的小提琴?三百年後,名琴安在?所有人目光轉向國共內戰後撤離中國,最終落腳台北的耶穌會,但他們的檔案室彷彿銅牆鐵壁,除了一名天真學生,任何人不得其門而入。

檔案深處,一封封韋瓦第親筆密信訴說往事,魅惑研究者心眼,也動搖修道者誓言。兩名性情迥異的小提琴手,三對似是而非的音樂情侶,最終誰能與聞祕密,到手名家名琴?又是誰聽懂韋瓦第弦外之音?或者,自以為領會弦外之音?

===以上文字摘自讀墨===

我很喜歡帶有歷史感、推理元素的台灣故事,《韋瓦第密信》的故事設定完美地打動了我。雖然我對古典音樂的了解十分有限,但韋瓦第耶!《四季》耶!耶穌會耶!祕寶流落在台灣耶!

開始閱讀這個故事,卻驚訝地發現這不是一個台版音樂版追、趕、跑、跳、碰的達文西密碼,反而是一個關於慾望的故事,但同時也是關於信任、愛情和友情的故事。這並不是說它沒有推理解謎的成分,但我認為它吸引人的不在於這些橋段,真正精采的轉折其實都在人物的心境變化中。

作者的文筆洗鍊,人物塑造極其細膩,讀來令人緊緊跟著角色境遇,時有所感。

「慾望是一種音樂概念。」作者藉由角色之口這麼說。

故事裡出現了好幾位修士,讀者能夠清晰感受到,面對人皆會有的慾望,他們各自有不同的命門,有的逃避,有的終究沉淪;有的自命清高維持著驕傲,卻不願面對真實的自己…

作者說;慾望既然是一種音樂概念,我們就可以用音樂方式感受慾望,思考慾望,消化慾望,表達慾望。換句話說,慾望不是透過接受而獲得滿足,而是透過表達和付出。

愛與被愛都將煙消雲散,卻也有些東西,能夠強韌地抵禦時光,被留了下來。

閱讀這個故事,同時也讓我想起了《靈魂急轉彎》中的spark。或許生命最大的陷阱,最大的誘惑,正是屈從於對成就的追求。故事中韋瓦第、范哲安做出了他們的選擇,我們的選擇又是什麼?

作者Nakao Eki Pacidal(那瓜)的背景讓人浮想聯翩;太巴塱部落阿美族人,荷蘭萊頓大學歷史學博士研究。定居荷蘭,以翻譯、寫作、研究為主業,並參與國際原住民族運動。擅長歷史和原住民文學。

身為原住民,他會怎麼怎麼說台灣過去四百年的故事?史學研究的背景和居住在荷蘭的地利之便,讓人萬分期待。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