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為何需要高頻率量體重?

by 不藍燈

減重時該不該時常量體重?

有種看法是;不應該太常量體重,最多一週量一次即可,以免體重的上上下下影響心情。

我對這種看法持保留態度。

體重的確有可能上上下下,但試想兩種情境;

  1. 剛剛是過去一週我唯一一次量體重,結果不如預期;
  2. 剛剛是過去一週我量20次體重的其中一次,結果不如預期

哪一種情況比較讓人灰心?

我比較建議的方式反而是,設定清楚的短期目標(例如每週的目標),高頻率的量體重去確認,做得到的話甚至一天好幾次。

為什麼我會這樣說?

我有三個主要的理由;

  1. 較短期的目標可以讓人對自己減重的進展更有掌握;
  2. 高頻率量體重可以更加了解自己的身體;
  3. 提供更多的彈性,有利於長期執行。

以下我會一個個說明。

首先是,較短期的目標可以讓人對自己減重的進展更有掌握。

減重一定會設定目標,也許是設定一個時間段必須減重多少,舉例來說;半年要減15公斤,把自己塞進漂亮的比基尼去海灘秀一波。

讓我們一起想像一下;如果你半年才量一次體重,那麼當你懷抱著忐忑的心站上體重計,結果就像彩卷開獎一樣一翻兩瞪眼,要嘛是成功減重超過15公斤,你很開心帶著比基尼去海邊;也有可能是減重不到15公斤,你很失望,但也已經來不及了,消失的半年不會再回來,今年夏天沒搞頭了。

我們再試想,如果你當初雖然有個「半年要減15公斤」的目標,但你把它拆解成「每個月減2.5公斤」的短期目標。如果第一個月你減不到2.5公斤,你還有可能深切檢討,在後面5個月加把勁,最後仍然達成目標。

我們順著這個邏輯往前推一點,如果我們把目標拆解成「每週減0.6公斤」,是不是會讓你的目標更容易達成?

當然,短期目標也不是越短越好,我會建議以一週為單位,因為大部分人的生活節律都是以週為單位,配合生活節律的目標執行起來才會鬆弛有度。

一般來說,每週減去體重的0.5%~1%是很健康的速度。

再來,高頻率量體重可以更加了解自己的身體

我們有了每週的短期目標,常見的建議是,每天量一次體重,在固定的時間,盡可能是類似的狀態(例如;剛起床,還沒喝第一杯水也還沒上廁所,穿著睡衣),用同樣的機器量體重,以避免體重受各種因素的影響而波動。

這個建議很好,不過我的建議更進一步;若是做得到的話,一天可以量不只一次體重,越多越好。

為什麼這樣建議?

我們再來想像一個場景。你的週目標結算時間是每週五早上起床後,而現在是週四晚上十點,忙了一天之後,你很想放鬆一下追追劇,吃點小東西。

站上體重計,你發現你還得再輕0.3公斤才能達標。

請問,如果你無論如何想達成目標,你該吃嗎?

這個場景若真實發生在你身上,你會怎麼決定?

對很多人來說,這是個考驗意志力的時刻,該怎麼決定很困難。

但若你曾經嘗試過一天量很多次體重,知道自己睡一覺,通常會減個0.5~1公斤,那這個決定就變成一個數學問題,答案非常清楚,一點也不考驗意志力;可以吃,只要不要吃得太誇張就達標沒問題。

我們常會說,要更加了解自己的身體。這句話若是沒有搭配具體的做法,就只是一句漂亮的空話。

了解什麼?怎麼了解?

我在疫情期間開始了高頻率量體重這個做法,至今差不多兩年。當時因為在家上班,所以我的確做得到一天量好多次體重。我很驚訝地發現;

  1. 原來我一天之中體重的變化,居然幅度這麼大!
  2. 我的飲食和其他行為,原來會以這種方式影響體重!

這個不正是所謂的「更加了解自己的身體」的過程嗎?

許多人可能不具備在家上班,能夠多次量體重的條件,但我認為再怎麼忙的人,一天量三次體重也是做得到的;起床一次,回家一次,睡前一次。等到對自己身體的了解加深了,或許就不需要量這麼多次,但我保證,這個過程絕對會讓你學到許多。

我在之前另外一篇文章;「卡路里假說的盲點在哪裡?」中提到,要透過精確計算熱量來減重非常困難。

該怎麼辦?其實高頻率量體重提供了另外一個思路;如果從input的角度行不通,那就從output的角度下手啊。不管身體這個黑盒子怎麼運作,你也不用精確計算吃進去的熱量和運動消耗的熱量,我時常確認體重變化不就得了?

最後,提供更多的彈性,有利於長期執行

無論你曾經嘗試過什麼飲食法,可能都經歷過這樣的糾結。

以生酮飲食為例。

內心的聲音也許是:我好想吃這塊蛋糕,但會不會讓我破酮?我是不是就會前功盡棄了?

還有人會問,作弊餐該怎麼吃?多久可以作弊一次?

這種糾結讓人很不開心,也容易陷入非黑即白的思考模式;我要嘛是個遵守飲食法,自律的人,要嘛就是個放縱,連自己的食慾都無法掌握的人。

事情可以不必這樣。若是你有合理設定的短期體重目標,時常確認自己的進展,能吃不能吃你就能夠避免陷入這種糾結當中。

許多人都同意,保有彈性的飲食法才能夠持久。但彈性該怎麼拿捏?如果你有設定清楚短期目標,並且高頻率的確認,這個問題就只是數學,根本不是問題。

有把握達標就吃啊,有問題嗎?

以上就是我推薦的作法以及三個推薦它的理由。

當然,我相信仍然有些人基於一些原因,不認同這種作法。

一種說法是,體重並不是衡量身體健康和體態的最佳指標,體脂率、腰圍,甚至照鏡子可能更適合。

這我其實同意。

體重這個指標的缺點顯而易見,它完全看不出來身體組成的差異。你可能是個瘦胖子、泡芙人,還自以為很健康。

但請注意,如果你有跟上我們前面分析的邏輯,你應該會同意,「高頻率」的確認進展有其好處和必要性。

體重以外的指標,無論是體脂率、腰圍或是照鏡子,都帶有一定的主觀成分和操作上的誤差,這點很難排除。

體重這個指標的好處顯而易見,它可以很精確。現在的體重計基本上都可以呈現小數點後一位甚至兩位,對短期追蹤變化其實非常好用。

所以我會建議,用精確度最高的體重去高頻率監控身體的變化,然後每隔一段時間(一個月或更久)用體脂率、腰圍、鏡子來確認自己是否走在正確的道路上。

另外有些人可能會擔心我推薦的「高頻率量體重」會加深體重焦慮。

我的建議是;量體重後記下來,無論是記在手機、電腦還是紙上,然後把它忘掉。

久而久之就可以克服這種焦慮感。

給自己設定合理的短期目標,並且高頻率地量體重確認進展,可能會是很多人在走向健康道路上,最重要的一個習慣。

Related Articles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