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淨零排放標準規範〉課程心得筆記

by 不藍燈

這篇文章是我參加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主辦的「氣候變遷因應管理師」的國際證照培訓班的課程筆記。

這個培訓課程一共90小時,12週整天的課程,結訓後通過考試,即可取得證照。

培訓課程一共分為六個模組

模組二

2-1 國際溫室氣體管理標準與實務 by 蒲樹盛/沈彣穎

2-2 國際溫室氣體減量認可機制與規範 by 許惠敏

2-3 我國溫室氣體減量專案 by 顧洋

2-4 能源管理系統與績效量測 by 林冠嘉

2-5 節能措施與再生能源管理 by 鄭名山

2-6 國際溫室氣體管理之碳交易與碳權抵換 by 石信智

2-7 國際淨零排放標準規範 by 郭祥亭

2-8 以循環經濟達成減碳目的 by 溫麗琪

這篇心得筆記是2-7。

講師:郭祥亭

講師是利恩威國際驗證股份有限公司的台灣區技術副總。

基本上講SBTi的標準和淨零路徑,但SBTi本身似乎很多東西並不明確,不過講師滿誠懇也很有經驗,雖說主題性變得沒有那麼實操,但對我這種新手小白來說,還是學到不少。

內容筆記

這堂課基本上就是在談SBTi。

我理解的脈絡是這樣的;許多氣候行動都要設定明確的目標,但重點是,目標該怎麼設才合理?什麼方式去確保這樣的目標設定能夠連接到一連串的行動,最後讓目標達成?

不要認為這件事很簡單,想想看每年伊始多少人替新的一年設下目標,然後多少人達成了目標,就可以知道這件事並不簡單。

解決暖化問題迫在眉睫,我們不能讓氣候行動和承諾變成了新年新希望式的自我感覺良好,所以需要更好、更科學的方法去設定目標,並且確保努力達成。

這就是SBTi試圖解決的問題。

什麼是「科學基礎碳目標/指標」(SBT,Science Based Target)

如果指標符合為實現《巴黎協定》所設定目標之 最新氣候科學,即被認定為以科學為基礎的指標。這意味著,將全球暖化限制在比工業化前水平高出 2°C 以 下,並努力限制 升溫至 1.5°C。。

科學基礎減量目標設定分為;絕對目標(Absolute targets)及強度目標(Intensity targets)兩大類。

絕對目標

不分產業,所有產業皆採相同標準,等比例降低企業碳排放。例如相較於基準年降低溫室氣體排放50%。優點是有明確且直觀的目標,缺點是碳排減少有可能是產量下跌所導致。

強度目標

企業降低獲得單位產出或附加價值(Value added)時的碳排放量,且依產業別而有不同標準。常見的方式有產業去碳化法(Sectoral DecarbonizationApproach,SDA)和經濟強度減排法(Economic Intensity Contraction),前者適用於服務或產品單一的產業,例如鋼鐵業,可以設定以單位產出的碳排作為指標。後者則適用於產品複雜多元的公司,以創造的單位附加價值(用錢衡量)作為設定碳排的標的。

設定SBT的五個步驟

  1. 承諾Commit — 線上提交承諾書,承諾後有24個月向SBTi提交目標
  2. 制定Develop — SBTi提供完整指南以協助
  3. 提交Submit — 提交目標後,需要SBTi驗證
  4. 溝通Communicate — 目標核准之後,必須六個月內公布
  5. 揭露Disclose — 應每年披露排放量並監控達成目標的進度,可以透過CDP問卷、永續報告書、網站的方式公布。

SBTi 淨零標準將企業淨零定義為:

  1. 將範疇 1、2 和 3 排放降至零,或
  2. 在符合條件的 1.5°C 相同路徑中,在全球或行業層面達到淨零排放一致的剩餘水平。
  3. 中和淨零目標年的任何殘餘排放以及此後釋放到大氣中的任何溫室氣體排放。

簡單來說,要嘛紮紮實實範疇1、2 和 3 排放降至零,不然也可以在盡全力減排後(符合全球或行業標準),中和掉殘餘排放。

實際的計算方式,其實和ISO 14064-1的概念非常相似,從設定邊界,清除排放源,蒐集排放數據…等等,幾乎都是一樣的。

待釐清的問題

看起來SBTi的目標涵蓋了範疇1到3,應該是期待企業能夠發揮帶動整個供應鏈減排的力量。但是,相反的道理其實也應該成立,真正重要的是範疇1的直接排放,頂多把範疇2輸入電力算進來,這樣其實更能聚焦,否則花了大量時間去計算範疇3,但真正有能力影響供應鏈的企業畢竟是少數,這種資源的浪費難道不會造成問題嗎?

我的思考

按照SBTi來設定目標,基本上除了目標本身,也對完成路徑有了一定程度的概念,而不僅是隨便喊個目標,對於該如何揭露減排進度也會比較有方向。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