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CSIS台海戰爭兵推報告的九個問題

by 不藍燈

上個月有一份美國智庫針對台海戰爭的兵推報告引起大家關注,很多人關心和爭論的焦點都在於;萬一真的打起來,我們會贏嗎?要付出什麼代價?

我雖然不是軍事和外交的專家,但身為生活在台灣的台灣人,自然也非常關心這份報告所揭示出來的資訊和帶給我們的啟發。在爬梳了大量的資料之後,我把一些重點的資訊整理出來,希望對同樣關心這個話題的人能夠有所幫助。

因為內容比較多,我同時希望用比較簡要但邏輯清晰的方式去整理資訊,所以底下是我整理的九個問題,也是這篇文章的大綱,供大家參考。

一、兵推是什麼?

二、做兵推報告的智庫CSIS是誰?有足夠的專業和公信力嗎?

三、CSIS為何做這個兵推並且發布報告?這是第一個台海戰爭的兵推嗎?報告溝通的對象是誰?

四、兵推報告中關鍵的國家有哪些?各自的立場為何?

五、兵推的關鍵假設和推演的24種情境有哪些?

六、戰爭可能是怎麼展開的?

七、台灣如何能贏?

八、台灣為何會輸?

九、這份兵推對台灣的意義?

兵推是什麼?

兵推是「兵棋推演」的簡稱,模擬兩軍對壘時可能發生的變化和結果。電影中常常看到的,指揮部中眾人圍著地圖或是沙盤,規劃進攻和防守的策略,就是一種兵棋推演。其實象棋、西洋棋也可以視為一種高度簡化的兵推。

它已經是現代軍隊備戰的一個常規工具。台灣每年的漢光演習,兵推都是重頭戲。

兵推的目的其實不只是預測戰爭或一場戰役的結果。重點其實應該是藉由推演過程產生想法和概念,評估戰爭中行動的變化是如何影響戰果。不同的假設和行動,推演出不同的結果。

做兵推報告的智庫CSIS是誰?有足夠的專業和公信力嗎?

CSIS(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是位在華府的智庫,一般翻譯做「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是美國非常知名的跨黨派智庫,許多美國退役將領或是參議員皆為其成員。

從它的網站就可以看得出來,這個智庫研究的範圍非常廣泛,軍事方面也是一個研究重點。除了台海,過去也曾做過阿富汗戰爭、烏克蘭戰爭…等的分析,事後來看,都還滿接近美國官方思維,應該具有足夠的專業和公信力。

這份兵推報告可在CSIS的網站全文下載,連結在此,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直接閱讀。

CSIS為何做這個兵推並且發布報告?這是第一個台海戰爭的兵推嗎?報告溝通的對象是誰?

這不是第一個台海戰爭的兵推,卻是第一個「公開」細節的兵推。戰爭的兵推因為涉及一些軍事佈署的機密資訊,所以它的前提假設和推演過程未必會公開,甚至連推演的結果,也不一定公開。

可能有人聽說過,之前有過數次的台海戰爭的兵推,結果常是美軍大敗。因為這些兵推並沒有公開,所以我們無法把那些兵推據說的結果,和這次兵推做詳細比較。

CSIS是美國的智庫,這份兵推報告溝通的對象主要也是美國。報告中具體提出了許多建議,包含政治和戰略上如何對內溝通戰爭代價、對外應該威攝中國不要輕舉妄動,還有溝通民眾對戰爭的認知、積極武裝起台灣、擴大在沖繩和關島的美軍基地、改變美國軍方的備戰方向等等,都是說給美國政府聽的。

為何公開這份兵推報告?一種看法是,CSIS認為需要一個引起討論、凝聚共識的基礎,而過去不公開的兵推無法達到這樣的效果。

還有一種看法是,這份兵推基本上就是讓美國最終選擇「不介入」,提供一個好理由。我自己是比較不認同這種看法,畢竟報告的語境並不是如此,而且若是想要促成選擇「不介入」的社會共識,傳說中的失敗兵推應該就已足夠,不需要公開一份美軍勝利情境較多,且針對美國政府提出那麼多具體建議的報告。

兵推報告中關鍵的國家有哪些?

關鍵國家主要有四國,先談其中的三個;

中國:戰爭的發起方,目的在不計成本地占領台灣。

台灣:抵抗中國侵略,目的在維持目前的自治狀態。

美國:協助台灣抵禦中國入侵,不讓中國成功佔領台灣。

第四國是日本,日本的態度在報告中是主要的變數。日本若是從戰爭一開始就積極參與協防台灣;或是日本不主動出擊,但讓美軍自由使用位在沖繩的美軍基地;抑或是日本只在日本本土遭到攻擊時才介入。這些不同的情境假設,都會導致兵棋推演的結果不同。

除了主要四國,報告中也對其他國家的反應做出假設。

印度、新加坡、泰國、越南四國將保持中立,但是允許美軍軍機飛越其領空。

菲律賓也是類似的中立態度,只是菲律賓其實也有美軍基地,在樂觀預估中,美軍可以使用在菲律賓的美軍基地。

韓國的態度則是非常不希望這種戰爭轉移了美國的注意力,讓北韓有機可趁,因此期待這場戰爭越快結束越好,管他誰贏,因此不會提供任何幫助。

澳洲,非常積極地想要配合美國,只是距離戰場實在太遠,頂多派出艦隊在南海與解放軍艦隊對峙,讓中國稍微分心,對戰局沒有實質影響。

北約,基本上避免捲入東亞的戰爭。

兵推的關鍵假設和推演的24種情境有哪些?

我整理了一些兵推報告的主要基本假設;

  1. 2026年,中國發起對台侵略戰爭。
  2. 只討論入侵的選項,不討論中國對台經濟封鎖、認知作戰等等其他方面。
  3. 回應侵略的方式,台灣只有奮戰到底,不考慮投降的情境。
  4. 回應侵略的方式,美國只有出兵協防台灣,不考慮經濟封鎖中國或是惡搞中國高官海外資產、家人等其他選項。
  5. 台灣在戰爭開始之前就做好了準備。
  6. 不討論核武被使用的狀況。
  7. 解放軍的戰力假設從寬認定,包含所有可能出動的解放軍部隊:海軍除了一小部分必須駐守在南海,其它可能參戰的艦艇全計入;也計入了大部分可能參戰的空軍;在某些情境下還包含火箭軍,空軍戰鬥力在基礎假設中和美國相同。地面部隊數量不設限,戰鬥力在基礎假設中和美軍在二次大戰中相同。
  8. 俄羅斯、北韓、伊朗不會趁機採取軍事行動

兵推主要分成五種情境,分別是「基礎模擬」(Base Scenario)、「悲觀模擬」(Pessimistic Scenarios)、「樂觀模擬」(Optimistic Scenarios)、「單挑模擬」(Taiwan Stands Alone)與「諸神黃昏」(Ragnarok)。

1. 基礎模擬:就是CSIS認為最有可能發生的情境。總共推演3次,其中2次解放軍無法在10天內占領主要城市,另外1次解放軍成功佔領台南,但卻在美軍的攻擊下無法保持戰果,結果都是「趨勢不利中方的僵局」。以3次推演的平均值來說,戰爭持續大約14天。

2. 悲觀模擬:CSIS改變各種條件組合進行推演,例如「美軍較晚參戰」、「美軍不攻打中國本土」、「美軍反應遲鈍」、「日本被動防禦,捱打也不進攻」等等。總共推演18次,並沒有任何1次是中國直接勝利,例如解放軍佔領台北或是四分之一的台灣;其中3次解放軍失敗;在形成僵局的結果中,3次是傾向有利共軍的僵局,7次是不利共軍的僵局。以18次推演的平均值來說,戰爭持續大約21天。

3. 樂觀模擬:CSIS改變各種條件組合進行推演,例如「日本立即參戰」、「美軍可以使用日本機場」、「解放軍兩棲戰力較低」、「菲律賓允許美軍使用基地」等等。總共推演2次,共軍很快失敗,戰爭大約持續7天。

4. 台灣單挑中國:推演1次。設定美、日都袖手旁觀,台灣獨自面對解放軍的攻勢。解放軍自南部登陸,70天後成功佔領台北。其中假設「台灣的彈藥能支撐2個月」、「解放軍會預留一部分武力提防其他國家介入」。這個結果並不令人意外,報告也指出,如果情況真的發生,台灣可能不到70天就已經投降。

5. 諸神黃昏:這當然不是假設阿斯嘉眾神會在台海打一架,而是設定「解放軍勝利」的最低條件,作為一個對照組。這個情境中,解放軍必須能夠完全壓制美國的空軍才能夠勝利,基本上就是假設日本嚴守中立,美軍無法自由使用沖繩的美軍基地,僅能使用關島基地,而這也讓解放軍能夠將它的導彈無後顧之憂地集中在關島。

戰爭可能是怎麼展開的?

在這份報告的前提,中國已經決定要出兵侵略台灣,選定的方式如下;

第一時間,中國的導彈就會摧毀台灣幾乎全部的海、空軍。然後解放軍會將台灣團團包圍。接著就是登陸作戰。

在大部分的分析中,解放軍的登陸並不會一帆風順,在搶灘,建立補給並深入的過程中,台灣的地面部隊會利用西部沿岸破碎的地形給予解放軍打擊,拖慢他們的速度。

接著,依照美國、日本的參與程度,戰事的進行就有了不同的發展。

台灣如何能贏?

報告中明確的提出四點,是美、日、台聯軍獲勝的前提;

  1. 台灣地面部隊必須能堅守陣地
  2. 台灣是個海島,所以烏克蘭模式行不通,台灣必須在戰前先準備好所有物資
  3. 美國必須要能自由使用日本的美軍基地
  4. 美軍必須能够從中國防區外迅速且大規模地打擊中國艦隊,準備足夠遠程飛彈庫存,特別是遠程反艦飛彈(LRASM)

台灣為何會輸?

報告中只有兩個情境是台灣會被解放軍佔領,失去自治權。第一個情境就是單挑模式,我們撐了70天。第二個情境則是諸神黃昏,日本嚴守中立,美軍無法使用沖繩基地,關島基地就被打趴了,美國無法使用空中武力去大幅減少解放軍登陸作戰的戰力。

除了從個別情境來看,這份報告也整理了一些影響勝負的關鍵假設,圖片整理在下面。

這份兵推對台灣的意義?

先說,這篇文章的上半段大部分是資料整理,但接下來我會提出一些個人看法,也許未必和所有人一樣,僅供參考。

正如同前面所說,這份兵推報告是美國智庫對美國政府的溝通,它有個章節提出了許多具體的建議,只不過這些建議都是給美國政府的。

身為爐主台灣,我們又能從這份報告裡面得到什麼啟發?

我的看法是,我們不喜歡戰爭(這點應該爭議不大),這份兵推絕對不是告訴我們有機會贏,所以就有恃無恐。相反,我們不喜歡戰爭,所以避戰仍是第一要務。

但該怎麼做?

回頭檢視一下這份兵推設定的主要三個國家的立場;

中國:戰爭的發起方,目的在不計成本地占領台灣。

台灣:抵抗中國侵略,維持目前的自治狀態。

美國:協助台灣抵禦中國入侵,不讓中國成功佔領台灣。

邏輯是這樣的;美國先不論,中國要佔領台灣,台灣要維持自治,這中間的矛盾無法調和,得要一場戰爭來解決。

難道沒有其他辦法嗎?

我還是先假設台灣堅持維持自治,不希望成為中國的一部分(很遺憾,這點可能有爭議)。那麼,台灣有沒有可能透過與中國交流對話釋放善意,讓中國決定放棄收回台灣,放棄「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我不認為這中間有商量的餘地。如果我們同意中國收回台灣的態度是不會因為和緩的關係而有所改變,那唯一的解方就是,台灣(和背後的美國)透過威攝,讓中國放棄佔領台灣的野望。

或是換另一種說法,中國要決定侵略,「意圖」和「能力」缺一不可,意圖若是無法因為善意交流被改變,唯一能做的就是透過威攝,讓中國認知到他們不具備足夠的能力。

威攝進一步有兩種可能性;

其一是讓中國知道這場戰爭它得付出沉重的代價,划不來,所以決定放棄戰爭。這行得通嗎?這份報告認為中國的目的在於「不計成本」地占領台灣,我很認同這樣的假設,死個幾萬人甚至更多,損失許多的船艦和飛機,經濟上鉅額的損失…等等,可能會嚇住許多國家,但中國不會。

剩下的另一種可能性,就是讓中國知道這場戰爭它會輸,打了也沒用。

這很難,但我認為這是唯一的路。

這份兵推報告的價值正在於此,讓我們知道怎樣有機會贏(中國也知道),我們可以卯起來提高勝率,反過來說,讓中國的失敗機率變高,這樣才有威攝效果,才是真正的避戰之道。

報告中提出了許多建議來提高勝率,有些操之在美國,有些太過軍事專業我無法評論,只針對幾點提出個人看法;

首先,台灣獨自面對中國是贏不了的,美國的角色至關重要。報告中除了單挑模式之外,美國都會出兵協防台灣。但這並不能簡單認為美國出兵機率很大,因為這份兵推報告就是要模擬美國出兵協防的情境,根本就是命題作文。

很多人認為,美國最在乎的是自己國家的利益,不會為了台灣而犧牲。這說的很對,所以我們若要提高美國出兵的可能性,就要將台灣的安全與自治,和美國的利益深度地綁定在一起

同樣的道理,日本的角色也很關鍵。日本會不會幫忙同樣不是我們能決定的,我們能做的,也是將台灣的安全與自治,和日本的利益深度地綁定在一起,提高日本積極介入的可能性。

其實還不只這樣,其他在這份兵推報告中持中立立場的國家,若是我們也有辦法將台灣的安全、自治和他們的國家利益綁定在一起,我們有機會得到更多的友軍。

再來,我們來重看一下報告中所強調,獲勝的四個條件;

  1. 台灣地面部隊必須能堅守陣地
  2. 台灣是個海島,所以烏克蘭模式行不通,台灣必須在戰前先準備好所有物資
  3. 美國必須要能自由使用日本的美軍基地
  4. 美軍必須能够從中國防區外迅速且大規模地打擊中國艦隊,準備足夠遠程飛彈庫存,特別是遠程反艦飛彈(LRASM)

3&4是美國的事我們先不論,重點聊一下1&2。

第一點,在軍事上,台灣備戰的方向應該是什麼才能提高勝率?我不是軍事專家,僅能就兵推的情境和報告的建議來稍微點到為止。簡單來看,我們要加強的重中之重是反登陸作戰能力。除此之外,海、空軍在兵推中等於是立刻被摧毀,大型載具(戰鬥機、轟炸機、大型船艦…)無用武之地,這似乎也暗示了我們未來軍購的方向。事實上,報告中也明確地指出,台灣備戰的方向應該是加強所謂「不對稱作戰」的能力。這個部份我之前讀過李喜明的著作《台灣的勝算》,裡面有非常清楚地闡述。

第二點,我認為是最重要,但也是常常被忽略的,就是「台灣必須在戰前先準備好所有物資」。

大家第一時間想到的,可能是彈藥之類的軍事物資。這部分我缺乏專業,不知道支撐一場最長到70天的戰爭需要多少軍事物資。目前一種討論是,該不該讓台灣變成一個滿載武器的「刺蝟/豪豬」。若是順著這個兵推的邏輯,我認為是必要的。

但軍事物資不是所有的物資,我能想到的還有食物、油等民生物資,還有能源相關的煤和天然氣。

先談食物,台灣的糧食自給率依照熱量來計算,大約是三成。用簡單粗暴的方式來計算,支撐最長70天的戰爭我們需要多儲備50天的庫存。依據我粗淺的認識,只要想做,應該問題不大。

至於石油、煤和天然氣,我這邊查到去年八月(2022)裴洛西訪台造成中國軍演,當時我們擔心被封鎖,經濟部回應主要物資的存量是;

石油:146天

天然氣:10~11天

煤: 39天

煤雖然撐不到70天,但在所有我們獲勝的情境中,戰爭都會在一個月內結束,所以問題不大。

真正的關鍵在天然氣。天然氣儲存可比煤麻煩多了,我們怎麼樣能夠把天然氣的安全存量往上拉到至少一個月,這需要政府的魄力和民眾的體諒。

雪上加霜的是,天然氣10~11天是依據目前的電力需求及發電結構,按照經濟部估計,電力需求在2030前,每年大約增加2.6%,而發電結構更是面臨劇烈轉型,天然氣的發電比例要從現在的40.1%,增加到2025的50%。

我又簡單粗暴的算了一下,如果2026開打那天,我們天然氣儲量跟2022年八月裴洛西訪台時差不多,那就只能支撐一個禮拜。

存量只是一個面向,更重要的面向是網路節點。或者是說,我們的系統有沒有足夠的「韌性」。

水、電、油、氣都需要供給網路的基礎建設,若是關鍵節點在戰爭中損壞,同樣會造成斷供。備援的管線、設施等等,都是「韌性」的提升,但同時也是「成本」和「環境衝擊」,我們做好心理準備了嗎?

再稍微延伸一點,有網路節點特性的還不只是水、電、油、氣,我們的資訊網路、公共運輸、甚至是保持官方、非官方單位正常運作的節點,我們做好準備去付出代價,提升韌性了嗎?

這份兵推報告提出後引發了許多討論,也有一些專家指出了這份兵推報告的盲點。

這些盲點的分析都很有道哩,期待目前這份兵推報告不是唯一一份,未來還會有更多公開細節的兵推報告,讓我們能夠全面無死角地檢視自身的弱點,快速並且有針對性的提升。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