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回收只是行為藝術嗎?

by 不藍燈

前幾天在滑臉書的時候,看到了天下的一支影片,談的是台灣的資源回收,標題很聳動,叫做「你今天的資源回收做白工了嗎?」我稍微在網路上做了一下功課,天下雜誌在2018年也有一個調查報導,標題同樣聳動,叫做「你辛苦做的資源回收為何被送到焚化爐?

其實這不是我第一次對這個題目發生興趣。身為一個上班族,無論是必須按時追著垃圾車跑的痛苦,還是分類垃圾時的茫然,我都有深刻的體會。

而我在新加坡生活時的經驗,則是一個鮮明的對比。當時我住的公寓,每戶都有一個垃圾滑坡的通道,你可以隨時打開通道滑坡把任何垃圾丟下去,垃圾就會溜滑梯一路溜到地下室,之後會有專人處理。如果你喜歡,家裡連垃圾桶都不必準備。當然,不是每個社區都有這種服務,但據我所知,新加坡針對個人垃圾回收處理其實是很寬鬆的,垃圾只需要分為可回收和不可回收,沒那麼多令人迷惑的分類,甚至還不是強制的。

一邊是帶著道德崇高感,汗流浹背的辛苦分類處理垃圾,另一邊則是輕鬆無負擔到不可思議,邏輯上來講不可能兩種作法都是對的,這種巨大的反差讓我開始思考和研究起這個題目,也漸漸形成了自己的一些看法。我不是專業人士,這些看法不一定對,甚至有些政治很不正確,不過還是分享給大家,僅供參考。


很多資源其實是可再生的,或至少是不虞匱乏的

紙和木製品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我們永遠可以種更多的樹來造紙,事實上,把紙類和木製品垃圾掩埋,從碳封存的角度來說可能是一個不錯的選擇。當然,也有許多資源目前是不可再生的(但也許不虞匱乏),這就得進一步看看回收再利用這些資源是否值得。


回收和再利用垃圾是有成本的,很多狀況是得不償失

想像一個曾裝了番茄醬的塑膠罐,如果我們要把它回收再利用,有哪些步驟?罐子上的標籤必須去除,還得用大量熱水洗去殘留的番茄醬,把貼在罐子上的標籤剝離,罐身和蓋子若是不同材質得分開處理,溶掉再做成什麼別的⋯這些過程中其實消耗了大量的能源並造成了許多汙染,我們完全可以用較低的代價製造一個新的。另一個例子是,環保筷在考量了製造所使用的資源,還有清洗所用的水和清潔劑之後,真的就比免洗筷環保嗎?這可能要精算才知道,但若是你常常搞丟你的環保筷得再買新的,那肯定是比較不環保的。當然,也有一些資源或是特殊場景,回收再利用是比較划算的。例如在工廠回收紙類,我們就可以用極低的成本收集到極高品質的紙類垃圾。或是金屬,回收再利用金屬一般是比重新開採和提煉要節省資源和減少汙染。


掩埋也許是最好的處理方式

我的直覺是不喜歡掩埋,因為這個方式似乎暗示著眼不見為淨,自帶一種不負責任的味道。但在稍微研究一下之後,我的想法改變了。現在的衛生掩埋法其實技術已經很成熟,對環境的影響是可控的,甚至成本也不高。掩埋消耗的土地其實也不像直覺中的那麼大。以台灣為例,我們每年產生的一般生活廢棄物和事業廢棄物加起來,滿打滿算三千萬公噸,其中還有相當一部分是水份。讓我們假想一個長寬高都是一公里的坑,它的容積就是十的九次方立方公尺。假定固化、壓縮處理後的垃圾比重是一,覆土及其他結構占體積大約與水分相當,那麼剛剛那個大坑可以讓全台灣的垃圾埋33年。當然這個計算粗糙到令人髮指,但從數量級的角度去直觀感受還是可以的。而不管你喜不喜歡掩埋,任何處理垃圾的方式都需要佔用土地,重點永遠是我們選擇用在哪。


收集率也許更重要

在我收集資料研究的過程中,垃圾收集率這個詞出現了好幾次,但很可惜我沒查到嚴謹的定義。按我的理解,如果所有的垃圾都進入到了正常的廢棄物處理流程,那麼收集率就很高,若是你亂丟垃圾,那你就是在壓低收集率。相信許多人都看過海龜鼻子上插著一次性塑膠吸管的影片,這的確很值得警惕,但若是直接就做出結論,認為我們應該禁用一次性的塑膠吸管,改以重複使用的吸管,那我認為邏輯就跳了好大一步。只要收集率夠高,無論什麼垃圾都不會出現在海龜的鼻孔裡;反過來,就算是環保吸管,在收集率低的情況下,被搞丟了之後還是有機會會跑到海龜鼻孔裡的。在新加坡這個知名的花園城市,雖然回收和垃圾分類的規定很寬鬆,但對亂丟垃圾的懲罰卻很嚴厲,或許與其過度糾結在資源回收,我們應該花更多心力在提高收集率上面。海龜也好,或是擴大來談海洋的塑膠微粒問題,或許重點都應該在提高收集率上。


讓專業的來

台灣的居民現在花了許多的時間和心力做垃圾分類,這些都是成本,然而這是值得的嗎?天下的影片清楚點出了一些問題。因為種種原因,我們的垃圾現在是分了再合,合了又分,分了再分,中間的浪費和無效率非常驚人。我的看法是,我們應該把資源回收的關卡放在整個廢棄物處理流程的後段,避免整條處理鏈重複進行回收的無效率,在後段做回收的人必須專業,在市場機制的幫助下,他們知道哪些東西值得回收,並且可以用最有效率的方式回收。目前這種全民回收的作法,我認為只是一種行為藝術罷了。


減少製造垃圾永遠是王道

我對目前台灣採用的資源回收的方式不以為然,不過我倒是對垃圾費隨袋徵收非常欣賞。你必須為你製造的垃圾付費,這可以驅動大眾行為的劇烈轉變。過度包裝、廉價、「拋棄式」的衣物(美國人每年平均丟棄31公斤的衣物!)、過度消費⋯這些都是值得我們對抗的敵人。


以上是個人淺見,我真心覺得全民垃圾分類就是一種行為藝術,但當然啦,行為藝術也不是沒有價值,或許提醒大眾環保意識就是最大的價值。我完全支持愛護地球,只是覺得或許還有更聰明的方式。也衷心期盼技術的進步,能讓更多更好的廢棄物處理方式成為可能。

Related Articles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