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客家傳統美食中沒有麵食?

by 不藍燈

故事開始於暑假和好朋友的一場家庭旅行,我們四個家庭一起豪華露營,打道回府的路上因為還有時間,所以參觀了位於苗栗銅鑼科學園區內的客家文化館(網址)。

對我來說這是一個意外驚喜的安排。本來只是想找個有冷氣吹的景點晃晃,打發點時間,但沒想到客家文化館其實滿好逛的,展場規劃了許多互動式的產覽,無論是對小朋友,或是對客家文化不熟悉的朋友來說,都能夠零距離無負擔的親近客家文化。

對我來說,客家文化一直近在身邊,但卻又了解非常有限。客家人是哪裡來的?現在又分布到了哪些地方?客家文化有哪些特徵?又是怎麼形成的?客家人對台灣的歷史發生過那些影響?這些問題在客家文化館內都有非常詳細的介紹,真的很棒。

參觀完了展場,樓下還有一個專賣客家美食的餐廳。我們點了許多傳統客家美食,包括;客家小炒、薑絲大腸、福菜肉片、炒粄條、客家湯圓、麻糬、菜包…

吃著吃著,我突然意識到一個問題;怎麼客家傳統美食都是米食,沒有麵食?

講真的,這個問題其實也不是很重要,畢竟我也不是客家人,但不知為何我的好奇心被勾起來了。

我在臉書上發問,得到的回答除了維基百科就可以輕易搜尋得到的東西外,不外乎幾個方向,但我都不是很滿意;

  1. 早期客家人務農,米比麵耐餓(米真的比麵耐餓嗎?有沒有什麼科學實證?更重要的是,其他非客家人的農夫為何吃麵呢?)
  2. 中國東南的山區不適合種麥(閩南人不也吃麵線嗎?)
  3. 台灣只種稻,後來美援時期才有進口麵粉(並非只有在台灣的客家人獨尊米食,在海外的客家人似乎也有同樣的現象。而且,台灣其實是有種麥的。)
  4. 不是有粄條嗎?(醒醒吧!粄條是米食!)

雖對答案不滿意,但我在臉書上發問,朋友願意打幾個字回答我已經是我莫大的榮幸,要是我還不識趣地在臉書上一直爭辯想打槍朋友,那也未免太不懂人情世故了。所以我只好把話憋在心裡。

我又找了一些機會,在與朋友聚會的時候提出這個問題。朋友裡面通常都有幾個客家人,對客家文化有相當的了解,但我得到的答案和在臉書上的其實差不多,想再多問幾句追根究底,聚會的氣氛就立刻被我搞冷了,只好作罷。

我有點氣餒,似乎我問了一個答案明擺著的傻問題。

我後來想到另一種問法,那就是;為何閩南人有像麵線這樣的知名傳統麵食 ?(而客家人沒有)

這題和之前那題擺在一起接著問。這種問法似乎就可以把前面所有的回答都打臉了。但我已經不好意思繼續在臉書或是聚會中追問,當個討厭鬼。

問朋友不是個好選擇,或許我該問專家。

在臉書上追蹤曹銘宗老師一陣子了。他寫過《吃的台灣史》、《花飛、花枝、花蠘仔:台灣海產名小考》等和飲食文化以及台灣歷史有關的書,他或許才是我該請教的人。

於是,我鼓起勇氣在曹銘宗老師的臉書上發問,但很可惜,似乎他也沒有答案。他問:「咦?客家人沒有麵線嗎?」過幾分鐘,他又回覆:「我在客家語辭典確實沒有查到麵線。」

我感動得快哭了。倒不是他給了我答案,而是他至少承認這是個問題,還花時間查證了一碎片細節。

捫心自問,我對這個問題的執著可能正來自於之前的不被理解,現在雖還是沒得到答案,但我感覺我已經可以放下了。

沒料到,更讓我感動的事在後頭。我有個朋友本身是客家人,也曾經被我在某個聚會中煩過,但她後來居然花時間幫我查了一篇研究客家美食的論文。我含著淚仔細拜讀,很可惜,裏頭還是沒有答案,但朋友的這份心意我非常感動。

對於這個問題,好奇心能夠帶領我最多就走到這裡了。萬一有哪個人讀到這篇文章,碰巧也有答案的話,麻煩請留言告訴我。萬一萬一,有人正好是這個領域的研究者,認為這的確是個好問題,甚至可以是一個研究題目,那我就樂得飛上天啦。

Leave a Comment